学院新闻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立项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03日 点击数:

第四批校优质硕士学位课程立项建设名单(08.04.30)
序号    学院    系(所)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1    人文学院    哲学系    科技政策与管理    陈喜乐
2    外文学院    英文系    会议口译    陈菁
3        英文系    文化语义学导论    吴建平
4        日语系    对比文化研究    陈端端
5    法学院    法律系    刑法学(分论)    李兰英
陈立
6        法律系    宏观经济法    卢炯星
7        法律系    知识产权法    丁丽瑛
8        法律系    民法哲学    徐国栋
9    经济学院    计统系    国民经济统计与分析    罗乐勤
10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系    高级数量分析方法    孟力
11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系    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王义权
12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系    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    杨哲
13    教育研究院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王洪才
14    我院    美术系    外国美术史    关红实
15    公共事务学院    人口所    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李明欢
16    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金融学原理    马成虎
17    材料学院        无机材料物理    熊兆贤
18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系统建模与仿真    吉国力

课程简介
一、课程名称:外国美术史(探寻史料图像的艺术意义
               ——在中外比较中对视觉形态作品的审美分析)
           The History of Foreign Art
二、开课时间:春季学期,第二周起每周3学时,共36学时,2学分。(共四部分,相对独立的讲座题目,十二次课,每次3学时。)
三、课程级别:硕士研究生课程
    该课程是笔者为本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学位课,亦是向全校硕士研究生开放的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上,既是美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亦是其他专业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因此,该课程非美术史论专业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在史料研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艺术作品创作中的切身体验,教学理念力求呼应艺术创作的现实需要,努力与术科各专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并充分考虑非美术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艺术经验。该课程采取“以图证史”、“论从史出”,主要是“作品分析”的授课方式而非编年史的体例,充分利用作为隐性知识的人文资源,灵活而不失系统。教学内容由作品图像意义、美术基础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三个模块组成。课程以大量展示的图像和可引的文本信息向学生介绍中外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以及中外美术理论、艺术流派及思潮,在赏析的过程中阐释艺术创作的发展脉络、风格演变以及与时代的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关系状况,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艺术问题的认识与探讨既能高瞻远瞩又能探赜索微,在体验和欣赏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实物和事件)及不同的风格特点中形成自主思考和文字表达。期望使学生在审美教育中汲取知识精华,促进人格完善,以利于学生各自的专业发展,惠及人生,这也是该课程的主要特色。
四、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的期限:自2008年 3月至2011年 3月。
课程建设的现实成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测评:
1、教学课件完善(演示课件、教学文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积累大量图文参考资料。
2、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出版。
3、课堂讲授与讨论纪实(影像记录)
4、积累大量学生作业(电子文件),使教与学有可利用的丰富物质资源。
5、问卷的设计、使用和分析。
6、课堂授课模式探索:
    ①讲授课(隐性知识的诱导与揭示)
    ②讨论课(发散性思维促进学术理解)
③开放课(扩大的讨论模式,地点可选书店、咖啡屋、野外等;海报宣传;特邀参等)


课件之一:


课件之一:

教师情况介绍


关红实,男,满族,生于广州市。美术学博士、美术学油画专业硕士, 英国威廉希尔公司美术系绘画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1)油画创作与教学;2)学院美术教育研究:3)中外美术史等。
    幼年随军迁徙,上山下乡,对南北地方风情有深入体验;先后当过知青、小学和中学教师。学画经历中受惠最多的恩师有杜凯翁、黄永玉、高虹、徐明华、钱锋、范扬等先生。长期在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数省高校从事绘画教学与创作活动并有好评。绘画创作中主要以写生方式完成作品,并以此兼顾教学工作中的示范性。博士学位课题关注20世纪中国的学院美术教育,对吕斯百的人物个案研究填补史料空白,在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文章多篇,并应邀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曾赴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进行艺术考察。
    目前致力于油画创作研究并探索在油画技术教学中的人文情境建设。

电话:0592-8390967  E-mail:guanhsh@126.com

关红实油画、素描作品:
两朵白玉兰(1998)
古称芝罘(烟台2001)
坐姿女人体(1999)

                
                      罗马残垣(2008)
  

                    本分青年(2008)

教学大纲及教案
一、课程名称:外国美术史(探寻史料图像的艺术意义
               ——在中外比较中对视觉形态作品的审美分析)
           The History of Foreign Art
二、开课时间:春季学期,第二周起每周3学时,共36学时,2学分。(共四部分,相对独立的讲座题目,十二次课,每次3学时。)
三、在讲座、讨论中可与历史年表对照的知识内容:
第一部分  西方绘画的形式分析与经典作品介绍(共四次课)
第一次课(侧重美术基础知识介绍):
一、造型、色彩、构图知识与作品分析
1.造型艺术中两种主要形式:绘画、雕塑;
2. drawing, sketch, 素描、速写、白描、粉本(理性品质;简洁、朴素的描绘);形式语言:点线面、黑白灰、剪影与负空间、肌理与材料技术、构图;
3.造型研究——以素描的方式;
4.绘画色彩与生活色彩:西方艺术与生活中的色彩表现;中国不同地域风情的色彩印象;
5.绘画色彩知识;印象派画法与条件色色彩规律;中国古代画家对色彩的理解与表现;
6.色彩绘画中造型塑造的两种方法:“以形带色”、“以色造型”。
7.“花非花”,“色”非“物”,画面的“形”“色”是绘画之美,而非状物。
二、材料、画种、画法知识与作品分析
1.材料——干性颜料(颜料粉:矿物、植物、工业产品)、湿性颜料(液态调合媒介,稀释性、可塑性);笔与绘画平面的不同(纸、布、墙面等);
2.画种——以颜料粉与液态调合媒介(水、胶、油等)划分;以不同文化、不同用途划分;
3.传统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观念、画法的比较;
第二、三、四次课(在历史框架中的作品分析):
三、画家、思潮、画派介绍与作品分析
西方绘画经典作品:(一)情节性绘画
1.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2.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达.芬奇:自画像;受胎告知;最后的晚餐;圣母子和圣安娜;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多尼圣家族;创世纪;创造亚当(“创世纪”局部);先知利比亚(“创世纪”局部);素描(“先知利比亚”素材);末日的审判;拉斐尔:自画像;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雅典学院;基督显圣(变容);乔尔乔尼:田园合奏;提香:酒神巴库斯和阿里亚娜;劫夺欧罗巴;丁托列托:银河的起源;……
西方绘画经典作品:(二)表现性绘画
1.野兽派——马蒂斯:生活的欢乐;红色餐桌;舞蹈;金鱼;穿蓝衣的女人;忧愁的国王;素描;鲁奥:老国王;西方教堂花窗;风景系列;凡.东根:俄罗斯歌剧的回忆;女高音歌手;杜飞:赛船; 2.立体派——毕加索:……
西方绘画经典作品:(三)抽象绘画
1.“热抽象”——康定斯基:青骑士;马上的情侣;黑弧线;构图7号;即兴30号;白色之上;黄--红--蓝;构图10号;和缓的跃动;
2.“冷抽象”——蒙德里安:红树;开花的苹果树;红、黄、蓝构成;红、黄、蓝构成;百老汇的爵士乐;
第二部分  外国雕塑经典作品介绍与分析(共四次课)
第一次课:
一、原始、古代的雕塑;
1.石器时代;
2.古代两河流域
3.古代埃及
4.古代希腊、罗马的雕塑与环境(建筑、广场);
第二、三次课:
二、西方中世纪雕塑与文艺复兴雕塑的分析、比较;
三、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雕塑风格;
第四次课:
四、现代雕塑观念、材料、技术的变化与作品介绍;
五、西方之外的雕塑作品介绍;
第三部分  影像与装置作品及其影响方式(共二次课)
一、“大众之眼”的观看
1、东西方艺术与生活中的色彩表现
2、照相机与绘画——超级写实主义释读
二、影像与装置作为当代西方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段
三、动态影像艺术作品    
第四部分  与绘画、雕塑关系密切的建筑艺术(共二次课)
一、西方建筑艺术
二、西方之外的建筑艺术

课程文献与使用情况(自编多媒体课件介绍、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一、    作品分析与讨论题目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是针对出自学生需要拟定的题目来设计。
     部分课件题目:
     关于素描
     印象主义——一种对自然色彩的观看与表现方式
     东西方艺术与生活中的色彩表现
     伦勃朗(1606——1669)
     画家,思潮与画派介绍及作品分析
   “超级写实”与“抽象表现”
    观看、聆听、思考——俄罗斯绘画欣赏
    雕塑——寻求造型与材料的意义(一)、(二)
    中外造型艺术作品中的“英雄”形象
中外绘画中的写意品质
     历届学生的文本作业
   …… ……
二、自编教材:
1、《世界美术简史》范梦主编 关红实编委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ISBN7-5440-2076-Z/J.35)高校教材,在数省多所高校教学中使用,反映良好,平、精装本亦再版。
2、《油画人物》关红实、岳海波 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3(ISBN7-5330-1704-8)高校教材,文字内容切实精练,精选、精印作品插图,是国内市场较受欢迎的工具书,并为部分高校定为研究生用书。
三、选用教材:
1.《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3.《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绘画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4.《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 英国 BBC 拍摄艺术家传记影片
6. 其它中外影像作品
7.《关红实作品》画集  关红实 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ISBN978-7-5314-3910-3)
四、部分参考材料:
1. The 20th-Century Art Book       Phaidon 2001
2. A World History of Art     Hugh Honour , John Fleming ,  Laurence King 1995
3. 艺术发展史   (英)贡布里希 著  范景中 译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4. 世界文明史年表    沈坚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瑞士)布克哈特 著   商务印书馆
6. 中国美术全集(电子版)    中国美术出版社
五、课前学生自备的中外历史对照年表:
六、历届学生的文本作业:
七、学生自主学习可利用的扩充性资料来源:
1、任课教师收集的大量国内外及港台地区图文资料和影像资料。
2、图书馆馆藏的美术书籍、画册和国内外期刊,书店中最新版本的美术书籍、画册。
3、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和作业发至邮箱中,师生讨论。
4、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讲授与讨论的教学方式
当今“读图时代”,图像已是公共资源,而不仅为专业教师所独有。因此,图像选择的重要性突显,能否在剔除冗余图像信息的同时精选图像并构成意义成为任课教师的首要工作。作品图像是教材中的显性内容,依图像之间的关系组成“作品分析”的主要结构,其间潜伏着可以作为隐性课程的美术基础知识与人文历史知识内容。作品分析中探及艺术作品内部与外部的诸多问题,如作品内部诸如感觉要素、美学原则、题材选择、形式构成、材料与技法表现力和技术过程等问题;作品外部诸如创作的时代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与创作道路、艺术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
在课程准备上,笔者重视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策略,尽量预见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利用可以作为隐性课程的人文资源,在上述三个模块基础上,以“作品分析”为核心拟定围绕问题设计的讲座题目,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强调图像语言的运用。从教学技术层面上说,本课程教师认同“课程是一种活动”(福禄贝尔)。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作为组织者既要注意对大量图像信息这样显性内容的精选和使用,又要注意揭示其中蕴含的审美形式要素和精神意义这样的隐性内容,还要注意对其它人文知识的融通,并积极寻求对学生人生各种经验的链接。对图像的注意与识读是当代生活中的一种生存能力,对缺乏审美眼光的人来说,来自公共资源图像信息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因图像审美意义的隐藏、误读或被篡改,可能仅仅满足了使用或盈利的目的,是对图像意义的片面理解。笔者重视图像的精选与组织。课上教师的角色是一个引领审美消费的人,将经典作品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材料相结合,强调审美经验的“分享”,保持师生之间经验交流渠道的畅通。尊重学生的审美经验并从中获得启发。通过对学生源源不断的作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得到对课程的反应,同时看到学生对笔者课堂上观点的认同与异议,为下一次课程提供新鲜话题。在既定的作品分析命题和大致不变的课程图像结构中,隐性内容被激发、联想和识记;在发散性思维的情境中,分享审美经验的讨论有了可能,史料因而具有了现实意义。此外,将经典音乐作品引入适配图像播放,建构情境,效果良好。
    该课程的难点之一是在36学时的时间框架中如何置放巨大的教学内容。对于作品图像依托的历史线索,要求学生自觉将讲课内容对应到历史年表中的相应位置。图像信息中适量插入地图并指明重要文化区域,使学生在历史线索中有可参照的地理及文化的座标。向学生推荐阅读材料(包括复印、播放、选读著作片段、杂志文章),布置学生就课题去书店、图书馆或上网作课前的预览,形成图像记忆和知识关注的准备。一些知识性问题预先被消化后,学生有备而来,在期待中寻求共鸣与问题,已经是带着一种讨论的态度来到课堂。这种积极态度,有益师生协力实现意义建构,有效的提高了课堂上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
    笔者对教学物质手段的利用,主要通过多媒体播放静态和动态影像。图像素材资源丰富,播放质量优良,教学物质基础的积极作用相当显著。教学形式因此生动多样,隐性知识内容得到形象直观的显现。学生因此在视觉体验中积累了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进而以文字作业表达了对古今艺术生活中审美和创造的思考。为有效进行对隐性知识的诱导与揭示,笔者慎选名词、概念,讲述通俗、清晰,语速平稳,举例兼顾个人和公众体验,始终围绕图像进行,在对现象的辨析中融入对知识的理解。在审美愉悦中激活学生头脑中既有的隐性内容,形成良好的交流互动。

作业与成绩评定
    该课程不设考试,考核内容是:考勤30%+平时作业30%+小论文40%,平时作业与小论文综合评定成绩。
    笔者鼓励学生不断写下自己的体验、思考,对作业和小论文有以下要求:首先,强调对身边现象材料的注意,体验其中可能升华为艺术表现的内容;其二,走出学科域限,寻求各学科知识的链接,注意不同学科知识中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其三,注意寻找艺术风格变化的历史节点,探寻意义;其四,尽可能采取“文配图”的方式,文图有效互证,其电子文本可作为课堂讨论材料,酌情在课堂演示。
    从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们的审美感悟和生活思考并不简单。设想在今后的课程中可以让对某一题目有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图像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引起思考和讨论,从而调动更多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一份作业中引用了如下一段话,“苏格拉底曾说,我是个产婆,我要将你天生已具备的认知‘接生’出来;如此,你才能够以自己的本质认知面对世界,不受他人的定义所牵制。”——引言所指,正是教师在努力做好的事情。


Baidu
sogou
Top